低价隐忧
除了破除虚高的药品价格,在行业整合和洗牌的大背景下,“4+7”试点对行业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。
我国医药企业具有小散乱的特点,产品同质化严重。比如生产阿司匹林的厂家就有665家,生产青霉素的厂家也有290家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药品生产企业有5065家,生产批号更达18万个之多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医药行业改革在2016年启动。当年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》、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》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》等。
一系列政策,都在深刻影响着医药行业,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减少。《2018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》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1月,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441家。
“行业整顿是中央的决策,不过带量采购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个整合,目前还看不透。”一位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表示,理论上中标的企业会扩能,但两年后又将重新招标,如果其他企业报价更低,那么在本轮入围的企业就会出局。这就意味着会出现反反复复入围扩能、出局停产的现象。
他举例称,上次入围的正大天晴,刚刚扩能后又出局,这个药品很可能停产,这对企业的伤害极大。
此外,25个药品价格已经见底,但在这25个药品之外呢?
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也曾今年8月的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,2015年以来,70%的常用药价格降低或持平,抗癌药等高价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%。约30%常用药价格有所上涨,个别品种涨幅较大。
对于涨价原因,陈金甫描述为:一是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。涨价药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、竞争不充分的特点,往往临床必需,缺少替代,容易出现“以缺逼涨”的态势。二是上游原料药垄断涨价。一些药品或者是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,原料药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,通过垄断控销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。三是有客观的成本因素。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、产品质量水平提高、环保投入增加,也产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,对于历史价格低的药品影响较大。
“每个企业都不是只有一个品种,参与低价竞争的产品先占领市场,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,而其他产品价格上浮也就成为了必然,东墙除草西墙长。”一位业内专家表示。
根据“4+7”试点下的低价规则,企业需要拥有更具优势的原料价格、强悍的仿制药研发能力以及强大的原料制剂产能,只有这样的药企才能把成本做到最低。但我国仿制药企的技术和规模都相对薄弱。“企业为了发展,其他药品涨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。”上述专家表示。
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,重点在于尽可能多地纳入带量采购的药品品种。事实上,这一行动也将被提上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