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  • 首页
  • 供应
  • 求购
  • 公司
  • 推广
  • 行情
  • 展会
  • 资讯
  • 招商
  • 品牌
  • 人才
  • 知道
  • 图库
  • 视频
  • 商圈
  • “我爸是李刚”PK “拼爹”:汉语如何创立新概念
    2015-08-12 09:20  点击:185
         语言是个动态的系统,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,语言就要创造新词来概括。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,这不仅需要创造力,还需要契机,而且最后哪个形式能在语言生存下来,还受整个语言系统特点的制约。下面以“我爸是李刚”与“拼爹”为例来说明汉语如何创立新概念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 2010年,中国最火的一句话非“我爸是李刚”莫属。这句话本来是简单的家庭成员说明,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可是一夜之间引爆整个网络,点击量达47万,成了媒体热议的焦点,全国激辩的一件事。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: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 20101016日晚,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市门口,两名正在玩轮滑的女生在学校宿舍区超市门口被一辆汽车撞到,被撞者均为河北工商学院大一新生。

           当时车速很快,大约80-100码。被撞女生腾空特别高,而且这辆车撞人后并没有减速,后轮从一名女生的身上碾过。在撞倒人后,他竟然继续行进,想从大门口逃跑,后被学生及保安拦下。下车后,肇事者未表现出丝毫的歉意,他竟然说:“看把我的车给刮的!你知道我爸是谁吗?我爸是李刚!有本事你们告去!”

        酒后肇事,还口出狂言“我爸是李刚”,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。后经证实了解,该男子名为李启铭,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 被儿子出名的李刚,因此也上了中央电视台,哭哭啼啼,向受害的家属道歉,检讨自己教子不严。俗话说,酒后吐真言,李启铭肯定不是第一次这样摆谱,做爸的在此之前如果没有包庇过儿子,而是给儿子灌输法律知识,不仅这话不会说,这种悲剧也许都可以避免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当时,网络上还展开造句比赛。小朋友的话都改成了“狼来了我不怕,我爸是李刚”。马上,网络上出现了一首流行歌,托的是大红大紫的“小沈阳”之名。歌词其中有这么几句: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    横行路中央,轿车轻飞扬。

          我爸叫李刚,大名鼎鼎的李刚。

          李是李世民的李呀,刚是金刚的刚。

          我爸叫李刚,撞死人我不用慌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,也立刻看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,雇高手创作各种各样的短信息。短信一次一毛,全国几千万人在转发,那可是个巨额数字,再名牌的产品也别想跟它比利润。最有才的是下面这条: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 公共汽车上,一男士问旁边另一个男士:“你爸是李刚吗?”“不是。”“你的亲戚有没有叫李刚的?”“没有。”“你他妈的把脚挪开,你踩着老子的脚了!”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 那么,“我爸是李刚”这句话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?究其原因,大概有以下诸种因素:

             先从事件本身的性质说起。随着汽车的普及,给群众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新的不安全因素。一方面,很多人并没有通过严格的驾考,驾照要么是花钱买来的,要么是靠关系弄来的。方向盘前的菜鸟多,马路上的杀手也就普及了。另一方面,不少驾车者视法律为儿戏,酒后驾车,恶性事故屡见不鲜。这是多少家长对孩子的担忧,出门千叮咛万嘱咐,“千万小心汽车!”

             比酒后驾车对社会危害更大的,是某些官员的目无国法,以权谋私,贪污腐败,飞扬跋扈,徇私舞弊。这就像传染病一样,首先传给自己的家人,巨大污染了社会风气。孩子依靠父母的权势,违法乱纪,为非作歹,而且别人还无可奈何他,犯了事花些钱就摆平了。还有,即使孩子再无能,不读书,靠父母的关系,也能占据好的岗位。不公平的现象到处存在。大众都看在眼里,只能私下抱怨抱怨,谁又能怎么样?社会风气如此,即使一个青天大老爷来,也奈何不得。政策好不好?真好。法律严不严?真严。但是遇到这种社会风气,都会变了味儿,走了样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,大家久而久之,也就见怪不管,习以为常了。但是,这不等于说人们没有正义感,丧失了是非观念;一旦有一个火星儿,心里的“正义之火”就会点燃起来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有什么样的现象,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。特别是词汇,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。比如中国历史上的“文字狱”,文革中的“抄家”等。没有相应的社会现实,就不会有这些词语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影响深远的事件,或者普遍的社会现实,总是呼唤着新的语言形式出现。上面讲的这种社会风气,特别是这种“两代人现象”的不正之风,20101016日之前的汉语还没有一个贴切的词来表达。你说是“腐败”?严格地说,不是,因为李启铭制造的只是一个交通事故。你说是“老子英雄儿好汉”?显然也不妥,李刚不是个英雄,李启铭更不是什么好汉。你说是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?这不符合这件事的性质,它自身不涉及升官发财、一荣俱荣之类的事情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要创造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,不仅需要智慧,还需要契机。“我爸是李刚”这个典型事件,就成了一个最佳的契机。它有着丰富的内涵,“李刚”已经不是李启铭的爸了,它已经成了个抽象的符号了,代表着千千万万有权有势者;“我”也不再是“李启铭”了,它代表更多的依仗权势胡作非为者,依靠关系从不公平竞争中获得利益者。这个内涵太丰富了,很难把它都列举出来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“我爸是李刚”之所以得以流行,还有重要的语言学因素。假如是某公安局局长“翁胥瑜”的儿子“翁启铭”出了同样的事,说出“我爸是翁胥瑜”,保证不会流行到这种地步,大众顶多对事件本身口诛笔伐而已。为什么呢?“李刚”这个名子具有巨大的语言优势,而这正是“翁胥瑜”所缺乏的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第一、 “李”是最大的姓之一,“刚”又是男性最常见的名。自身就有很大的普遍性,“百度”一下“李刚”就有3千多万条出来。这跟说张三、李四差不多。李启铭的爷爷给自己的儿子起这个名字,已经为他儿子日后出名准备好了语言条件。我有一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朋友叫“赵刚”,“赵”和“李”差不多,都是前四位的大姓。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,别人向外国语学院的人打听“认识不认识赵刚”,很多人都说认识,其实这中间的大多数根本不知道他是谁。原因是“赵刚”这个名字太普遍了,谁都觉得似曾相识。我为赵刚庆幸,幸好他选择了教师没去干公安,否则他的儿子也有可能让他“出大名”。相比之下,“翁胥瑜”可就差远了,不仅“翁”姓偏僻,而且很多人也弄不清“胥瑜”到底是啥意思,也不好记住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第二、“李刚”这个名字既响亮,又是双音节的,符合现代汉语的韵律节奏。“刚”的元音是开口度最大的响元音[a],听起来很响亮。凡是这类字都有这个特点,比如“赵亮”也是如此。更妙的是,“李”是高元音[i],两者配合,最符合汉语双音节词的音乐节奏。最富有乐感的是象声词,象声词的两个音节的元音之间几乎都是前高后低,起码相等,比如“滴答”、“噼啪”、“叮当”等。如果颠倒一下就听起来别扭,比如“当叮”听起来就不像汉语。相比之下,“翁胥瑜”就缺乏这些语音优势,它不仅是三个音节,而且每个字的元音都是开口度小的元音[e][y]。因此,不仅听起来不响亮,念起来也拗口。这种音质,也与“李启铭”那牛比烘烘的派头不相符,因此会极大妨碍它的流行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“我爸是李刚”能够走红,既有社会背景,也有语言因素。当然,还少不了互联网时代的推波助澜。试想一下,在没有现代通讯之前,群众即使有这样的创意,波及的范围也会很有限,可能就是河北一带人知道,结果很可能是“大浪死在沙滩上”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诗人们为了留下传世之作,就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。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话,一旦一个人说出来了,一夜之间可以传遍全国,马上就达到千万的点击量。更有甚者,它们可能留在这个语言中不走了,成了固定词语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 然而,“我爸是李刚”也有一个短板,就是整体上是5个字,不符合汉语双音化的偏好,此外它毕竟是与具体的人和事相联系,因此不了解它的背景者难以知晓它的意思。这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“拼爹”,大有取而代之之势。

    推荐资讯